星期日, 10月 23, 2005

近來有趣的圖片


最近看圖片看得還挺有樂趣的,就放幾張上來,都是和原住民相關的,不過來源不一。

第一張是蔣經國和達悟族人,圖片來源是歷史照片資料庫,所以有奇怪的紋絡。這張照片吸引我的地方,首先是蔣經國的動作,再來是他的表情,我訝異於他的自然,包括旁邊的達悟青年也是一般。依著一般的思考邏輯,我納悶為什麼蔣經國沒要右手邊的朋友拿下他的帽子,也就是銀盔。喂,先生,不覺得和人家一起照相,不露出臉,蠻不禮貌的嗎??

可是蔣經國笑得仍然一臉燦爛,蹲下的姿勢也是一派瀟灑,手裏輕拿著小小拼板船,不以為意。

這讓我想起他的社會主義思想背景,由於留俄受馬克斯主義的影響,還被父親蔣介石發配到西伯利亞。這張照片是民國45年的蔣經國,約莫是待在退輔會的年代,這時的他正帶著一些退伍軍人和原住民,開闢橫貫公路,他寫到:「進入山的深處,沒有人煙,只有鳥啼獸跡,前人沒有給我們留下足跡,只有對準方向,往高處爬,越過高山,又降到谷底,再爬高,再前進,我們和刺骨的寒風博鬥,無懼於毒蛇與蜂螫的困擾,披荊斬棘。」 政治我是不懂的,不過,這時候的蔣經國真是沒有豪門弟子的架子。

在拍攝原住民的圖像裏,出現漢人的蹤影,尤其這樣大剌剌的和蕃人肩並肩,在這之前,似乎沒幾幅,蔣經國應該上得了排行榜。



另一張圖片的來源同樣是網路上的歷史照片資料庫,圖中的雕像是鼎鼎大名的吳鳳先生,而兩個大大的箭頭,可不是我加的。1904年,後藤新平巡視阿里山森林後,要求伊能嘉矩調查吳鳳的故事,1912年,吳鳳英勇救人事蹟被生產出來,「為改革山胞出草陋習,後遇番害殉職」,鄒族成為野蠻的種族。國民黨政府治台後,將吳鳳的故事納入國編教材。一直到1987年原住民民族意識提高,才推翻了這個對統治者來說,很好用的故事。

這張照片的下標是這樣寫的,「十多名自稱『原住民』的人正在嘉市火車站前摧毀吳鳳銅像。箭頭所指是兩男子持鋼鋸在鋸馬腳。 」

星期三, 10月 12, 2005

思悠悠,恨悠悠

最近偶然看到兩張圖片,頗有感觸,把它們貼上來給大家看看。

第一張是在朋友網站上看到的,是日本畫家立石鐵臣的一幅速寫。立石鐵臣1905年在台灣出生,七歲回到日本,二十幾年後,因「幼年期的片段記憶,不斷在腦海中來回,對台灣的思慕之情無法壓抑」,回到台灣,期間和一些台灣人以經營雜誌「民俗台灣」,反抗日本政府的皇民化運動。1948年,卻又因為政治變遷,被迫回返日本。下面這張圖,便是立石鐵臣對當時別離的回憶。


第二張圖片,即是這兩天,基於一種對台灣美術知識缺乏感到漸愧,彌補的心態下,閱讀遠流出版的「美術台灣人」,因而看到來自大陸老畫家王攀元先生的隨筆。

「行雲流水,不規聲聲如泣,昨夜夢魂中,斷魂殘雪依舊,只是西山無故人,思悠悠,恨悠悠,哭盡江南魂。」

思悠悠,恨悠悠,哭盡江南魂,這聲音,是不規,還是不歸呢??思想著身邊一些人和事,尤其是去年在眷村認識的房東韓伯伯,他曾經耐心告訴我的故事,打破我這個無知福佬人對外省老兵的刻板認識。看到王攀元的筆記,我不禁想像,伯伯這幾年是怎麼過日子的,心裏有些酸楚。

總是這樣,想留的不能留,想回的又回不去。




※上述描寫立石鐵臣的文章與圖片,節自泥盆記電子報,
http://greenlost-mud.blogspot.com/。

星期二, 10月 11, 2005

新式阿美族集會所


放下手邊無根的李維史陀,我得先介紹個有趣的事情。看看上邊的圖,覺不覺得熟悉??

星期一接到小米的mail,是太巴塱集會所落成典禮的邀請卡。不過是集會所落成,其實也沒什麼吧,集會所不就是那個樣子嗎??有趣的是,哈哈,高第無所不在。

就算沒去過西班牙的巴塞隆納,只要去過台中有名的餐廳「五角船板」,大概,約莫,也能揣摩高第有機、頑皮的曲線。現在,又多了一個衍生品,而且,還是阿美族的集會所。

沒隔幾個小時,我就和同學飆到集會所。或許你會猜測,基於保存原住民傳統藝術的觀念,我們應該批鬥一下這個作品,事實上,我覺得還蠻可愛的。為了了解當地人的看法,我們找了個香雞排老闆娘,買了些零食,也探探「口風」。美麗的老闆娘帶著鄙夷的口氣說,她也搞不清楚這建築是怎麼一回事,原本好好的(就是一般鄉公所的樣子),現在蓋得亂七八糟的,好像是外面的廠商包下來做的,很奇怪。又問了一下她說是哪些人蓋的,有沒有當地人,她說,有啊,不過不太好找,而且她沒空,沒辦法帶我們去,不過,如果需要腳踏車的話,她倒是能借我們一台^-^。



帶著阿亮香雞排,來到了長老教會的教堂,因為同學做的是西洋美術圖像在台灣部落教堂的演變的主題(這樣寫好怪,小婷別打我),我們到任何一個教會都要拜訪一下。牧師很親切的招呼我們,又重覆了一次香雞排老闆娘的觀點,「這個集會所蓋得很怪」,而且,現在都變成小朋友的遊樂場啦!(聽起來不賴,不是嗎)。

牧師還引導我們到教堂裏走走,看到了個頗妙的聖餐桌,桌前的圖像是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的木雕版,我順口問了一下牧師,部落裏有沒有藝術創作者,他說,是有些人在做些陶藝,不過外頭的木雕什麼的,都是外面的人做的,不能代表他們部落,阿美族根本沒有雕刻的傳統。而這個聖餐桌,是從台中訂製過來,是個漢人做的。



我不太覺得生活空間的藝術創作非得要同部落的人才能做,阿美族人也未必沒有雕刻的天分,同一個聚落有不同藝術家帶來的文化刺激,不是挺好嗎??或許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晚上的月色伴著教堂,真美,可惜沒角架拍不清楚,不過也貼來感受感受氛圍好了。

※關於高第,可以參考網路上的資料http://perso.magic.fr/cjupin/Barcelone-Gaudi/Gaudi/ParK%20Guell/Park%20Guel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