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8月 28, 2011

向世界聚落學習


說是有什麼非讀不可的書,還不如說有些與書的巧遇。

這一兩年來,為了克服對「閱讀」的焦慮,我半刻意的不去填補對閱讀的癮。主要是想抗拒習慣分析的腦袋。但即使這樣逃避著,還是會有一些好書溜進自己的生活,我想好書是躲不開的。

由積木文化出版,中國建築師王昀的《向世界聚落學習》就是這樣一本好書。而我們相遇的場合,是在一位在馬祖做文化調查的朋友S家中,像一個神奇的相遇,書上的文字鮮活地想與我對話。

‧傳統聚落保存?



………聚落所呈現的「狀態」,實際上是聚落生活中的人在一種「無意識」的經驗下完成的,不管是街道的寬度、房間的佈局和尺度,都體現了人的本能表現和需求。你會發現很多人共同生活,並與當地的建築活動,都是出於自發性的本能,而不是建築師事先為他們設計好、規劃好的。P20


2011年夏天,到朋友S的馬祖家鄉待了一陣子。馬祖四鄉五島上,傳統的聚落還保留了一些,所以關於聚落保存的矛盾也還在。許多老房子都已經人去樓空,還有人待著的,則想用自己的方式改建成自己要的形貌……

S是馬祖南竿島上的孩子,對故鄉環境的變化非常敏銳,她離鄉七年到台灣就讀大學和研究所,再回到變化快速的南竿島,她當時心裡想,「這是我的家鄉嗎?」

………聚落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地域和文化的鮮明特徵,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只有在比較封閉的環境條件下才能夠形成特殊性的文化。P20-21

因為工作的關係,她帶我到另一個島嶼--北方的「東莒島」,一邊和我解釋這個島上的特色,其中「福正」是個傳統建築保存還不錯的海邊村落,閩東式建築,以花崗岩為主結構,色澤與質感和整個島嶼融為一體,應該是因為取材即為在地的石材。



「妳注意看一下村落的兩面有什麼不同」,她說。

我被太陽曬昏頭的腦袋,一時還真無法看得出來差異,後來,她便和我解釋,「馬祖國家風景管理處」為了保存傳統建築的風貌,所以訂定了《馬祖地區特色建築風貌改善補助作業要點》,規定使用「傳統工法」整修建築者,每戶最高可補助180萬,以「改良工法」整修建築者,每戶最高可補助90萬元。似乎是有心的辦法。

「但是妳看,房子的顏色和砌法都與傳統的不同」,S說。

原來馬祖傳統建築雖以花崗岩為主,但現在從大陸進口的花崗岩價位較便宜,顏色和傳統在地的不同,因此一面沒有沒有改建過的村落,與申請補助改造的另一面村落,看來就有了奇特的差異感。一面的屋子們溫和沉默安穩地和土地融為一體,另一面村落,每個像是東跳西躍搶著想出風頭的小滑頭一樣,想爭著創出新意。

而砌石方法,傳統上也有特定的規則,主要為「人字砌」、「工字砌」、「亂石砌」,因「家戶經濟背景」和「房屋位置」而有不同的工法。但現在得到補助的工程,卻並不依照傳統的工法操作。

「這樣的補助有什麼意思呢,反而是破壞」,朋友S生氣地說。



………真正的聚落呈現的是人與人的關係。P27

而我的感覺卻是困惑。馬祖和台灣任何一個偏遠小村落一樣,有著人口外流的問題,年輕人都到台灣島上求學工作置產,留在村落裏的,還是以長者居多。我想到的是,在這樣的社會變遷之下,如果說,「聚落呈現的是人與人的關係」,但是人們,已經如不再迴遊的魚,聚落即使保留了外殼,又有什麼實質的意義?

………傳統聚落的形態中,由於共同幻想的存在,聚落每一個單體儘管是極端個人化的產品,但共同幻想使得每一個個體產品中,呈現出共同性,而不管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產生的重複現象,都可以讓人感覺到其中存在著一種統一和整體感……現在有很多聚落,特別是一些經濟剛展起來的聚落,當你走進去時會發現,這個聚落已經開始有很多不重複的因素加入了,其實哪怕只有一個特殊要素加入其中,你就會突然感這個聚落就被所謂的「破壞了」,這種現象實際上是由於共同幻想被破壞,或說是由於新的共同幻想加入所造成的。

……如果我們明白了這點,就不會有所謂「保護聚落完整性的期待」了,因要保留聚落的完整,必要的前提是共同幻想的完整,否則便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保留,是種無生命狀態的保留。P152

不只建築材料改變,在這之前,其實是人們對環境的集體幻想改變了,隨之而來,具體的村落樣貌就改變了。因此,在這個資訊、運輸都無比便捷的時代,是否,聚落保留不只是外觀上的保存的問題,還有一個夢想需要被重建起來。

重建一個集體的夢想?似乎是份過於龐大的工作。

回到台灣,我遙想著S與古老的聚落,慶幸的是,S能在生命裏好好地陪伴著自己的故鄉一段日子,對她來說似乎是一種享受,也是一般人無法體驗的幸福。

‧迷路的魅力

……聚落的迷路糸統對人的作用,實際上是一個認知—-失敗—-再認知的過程。P85

與朋友S相遇的時間點,是2005年我剛搬遷到花蓮,留職停薪就讀東華大學的時候,當時的我正想嘗試著在花蓮展開新的生活。而選擇搬遷到花蓮很大的一部份理由,是因為這裡相較於西部有較少的人口,較新鮮的空氣,較緩慢的變化……

即使如此,這幾年下來,仍然看到西部的一些發展思維,慢慢的延伸到東部來……

看著政治人物爭取著開路,開更大的路,將「開路」等同於「發展」,我一直說不上來的憂慮和不滿,但也說不上來具體的原因。

「現在的樣子就很好啦。」喜歡在花東到處亂晃的我,就是喜歡這些路自然蜿蜒的樣子。偶爾還會因為迷路,而不得不請求當地的人協助,因此認識一些很有趣的朋友。



……實際上人類最早的迷路出現在巴比倫時期,中世紀後,歐洲的聚落中經常會出現迷路的構造,這些聚落讓你從入口進入後,經過穿繞,最後從出口走出來,在這整個游走的過程中實際上是遊走者認知空間、判斷路徑的過程。

過程中包括對空間的猜測、順暢時的愉悅、走進死胡同的失望,這幾種情緒的交織,構成了迷路的魅力。反之,如果因為對路徑的熟悉,從空間的入口進去之後很快便能到達出口,或進入一個空間後立刻就能對整體環境有所把握的話,你可能會覺得這個空間的豐富度不夠,或感覺這個空間太過於一目了然了,反而趣味索然。P86

最近立委選舉將近,政治人物又提出「花東快速道路條例草案」,連甫通過的「花東發展條例」也急著想大開馬路。

我思索著政治人物嘶吼著「開路」和「發展觀光」之類的矛盾,突然發現,我和他們想像的「觀光」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要的觀光,是一車一車運來的大量人潮,而我期待的是,人們能夠細緻緩慢品味花東。而這樣兩種方式,造就完全「不同的路」。

一條快速而無味的路,或者數條蜿蜒但訴說著生活記憶的路。


……當人從一個起點開始走向一個目的地時,其最為基本的心理傾向是力求尋找出最為簡潔的路徑,並花費最少的時間。


然而,在現實的迷路空間中所遇到認知方向的錯綜變幻,以及迷路空間標誌性的弱化,使人在空間認知上的難度增加,也使人在實際空間的體驗中花費在通路上的時間、在迷路中試行的距離、嘗試失敗的次數,以及與人的心理期待產生了錯位和複雜的加乘效果。

正是由於這種出人逆料的意外性,包括人在判斷正確時的興奮、失敗後希望再次挑戰精神的萌發所造成心情上的跌宕起伏,才是使迷路空間讓人感到富於魅力和生命的重要因素。P97

‧延伸閱讀:--討沰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