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1月 30, 2006

My dream,200700105

數位圖像課程期末會有個發表,我由於很想玩海報機,就以競圖的概念做了一個海報樣本讓老師看,老師還沒給回應就是。由於課程裏有蠻長一個單元講夢,因此我就以夢為主題,想表現夢在人類意識底下的燦爛可能。不知道身為觀眾的你,感受得到嗎??

星期日, 11月 12, 2006

騎車嘎拉遊崇德(三)

離開聚落往北,
靠近崇德車站,
開始有許多販售剝皮辣椒和獵刀的人,
不過,看得出來都是漢人。

這其實蠻有趣的,
有朋友跟我提過這一點,
他說在都蘭大路上的商家大多是漢人,
其實放大來看很多地方都是這樣,
漢人總是比較積極,
比較有生意頭腦,
總能找到經商最有利的位置。

相反來看,原住民就不那麼會計算,
或許這也是我喜歡和原住民相處的原因,
因為我自己也是傻不溜咚的。

過崇德車站往北,
道路緊縮,
騎單車很危險,
我總要騎一段停,等砂石車過,
再騎一段停。

到了崇德最北的定置漁場(不知是佳豐還是德豐),
正在收魚,
大部份是「水針」。
問起老闆,
他說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迴遊魚類來,
不過數量不穩定,
政府也沒什麼輔助,
因此也很難發展觀光。

我問他是否能說出每個季節固定的魚種,
他說不一定,
農民曆上是有可以參考的魚種,
但東部只有寫到蘇澳,
那與花東這邊又不同。

聊到旗魚,
他很驕傲的說,
定置漁場這邊捉的旗魚,
比成功那裏的肥嫩多了,
而且又沒有傷口,
整體都很漂亮,
因此捕來都外銷日本。

他還提供了一個很有趣的說法,
北迴歸線以北的魚好吃,
北迴歸線以南的魚就差多了,
瘦得沒油脂。
我想…阿不是迴遊魚嗎?同一隻有不同差別??
不過,
很多漁人說得出真實,
但說不出理由,
我也聽得習慣,
當神話聽聽也不錯。

不過相較起來,台東政府積極推展觀光,
旗魚季的名號起來,
人們也不知道北迴歸線南北魚的差異,
慕得名來吃,
也該比較有味道,

和老闆娘也聊了挺多,
不過看看時間也晚了,
騎回花蓮可要兩三個小時,
我就向他們告別。

往南又忍不住去另一個漁場晃了一下,
有兩個熱情的原住民和菲勞在捕魚網,
其中一個原住民說有個大陸漁工過敏,
上岸就醫,
不過在岸上不能待太久,
否則要罰款,
海巡便監視著,
又把那大陸漁工送上船去。

沒辦法多聊,
回頭路上只有在北埔路邊和阿美族的Ina哈拉醃螺的事,
跟一個漢人阿嬤買柳丁,
也就回到花蓮,
結束我的嘎拉行。

騎車嘎拉遊崇德(二)

離開新城鎮上,回到大馬路,
抬頭一看,
就是亞泥工廠巨大的妖身,
旁邊的山頭已經會挖得面目全非,
亞泥還算聰明的栽種了些樹木遮掩。

上太魯閣大橋,往崇德,
一見到德基力標誌(舊名,拼音大約如此),
便往右轉入村莊內。

裏頭有很多悠靜的小道,
適合自行車漫遊,
很舒適。
原本試著往海邊走,
不過,又看到了到處都有的奇異聚會所,
便還是轉了過去。

底下有幾個年輕人在喝酒,
兩個小朋友自己玩自己的,
前頭有幾個招牌在抗議中華電信佔用了個叫「一江」的土地。

沒有試著和這些年輕人說話,
或許覺得這時喝酒的人太鬼混。

繼續往前行,
有甘蔗田、花生田,
路旁有人在吃午餐,
招呼了我一下。
我毫不客氣的就坐了下來。

原來是三個太魯閣族的「巴依」(阿姨)和兩個年輕人在整理土地,
其中一個巴依已經89歲了,
是民國七年出生的,
以前住在天祥,
十五歲才和爸爸搬了下來。

另一個八依是這裏的地主,
很認真,
田裏種了樹豆、白菜、花生、韭菜…
還養了雞、蝸牛、小山豬。
大家都是來幫忙她收成花生。

一個年輕人幫我舀了飯,
他的眼睛似乎有些問題,
可能是工作上的傷害??
一路上其實沒看到幾個年輕人,
或許是因為自己身體的殘缺,
才留在部落。

吃一吃,
突然發現有塊肉有牙齒,
問了一下才知道那是田鼠,
巴依說我可能不習慣吃,
但我還是禮貌上吃一塊,還不錯。

那幫我盛飯的年輕人說,
以前和父親會上山打獵、放陷阱,
會獵到松鼠、飛鼠、白臉的狐狸、山羊,
不過現在會被警察捉,
要小心一點。
後頭的小山豬就是他放陷阱捉來的,
他都會拿地瓜菜餵牠。
之前曾幫忙做太魯閣上面的步道,
不過現在沒有工作,
也有想過要上台北做木工,
不過暫時就待在部落,
沒有事便來幫巴依工作。

說一說,
他去買了瓶米酒自個兒喝,
又拿三瓶紅茶請巴依,
巴依很準時的一點就開始工作,
這似乎是部落裏普遍的狀況,
老人家自律能力很強,
年輕人反而有種無奈、沒有方向的感覺。

星期五, 11月 10, 2006

騎車嘎拉遊崇德(一)

愈來愈有和不認識的人亂哈啦的能力。

騎著新買的二手腳踏車,抱著遊玩的心情出去做作業,
目標是從花蓮市騎到崇德灣(立霧溪口),來回四十公里以上的路。

吃了頓充滿陽光的早餐後,
開始我的旅程,
由於距離還不算短,我便想先努力騎到新城(立霧溪出海口),
再做打算。

腳踏車的變速有問題,
騎一騎就嘎拉嘎拉響,
亂變速。
旁邊的沙石車一台台呼嘯而過,
搞得我神精緊繃。

曼波新城的大標誌出現,
我離開了三十米大馬路,
進入木麻黃道,
路的盡頭是秀林國中,
這裏是舒服的好地方,
房子都不高,
有著樹蔭伴著。

曾經是日治時代的行政中心,
道路規劃的很整齊,
舊鄉公所是日式建築,
已經廢棄多年。

我停下來買了杯檸檬汁,
和老板娘閒聊起,
她是嫁來新城的,
推薦了我幾個可以去的地方,
還介紹我問了他老公幾個問題。

果汁店旁的道路,
直直通往我的目的地之一,
新城天主堂。

一開始很失望,
不就是和一般的天主教堂一樣嗎??
有著四四方方的建築,
上頭掛了個十字架。

後來,發現是我自己眼睛小。
天主堂旁的新城公園裏,
藏著另一個路口,
也是果汁店老闆娘口中比較美麗的入口。

哪裏特別呢?
上頭雖然寫著天主堂,
但其實卻是日式鳥居的形式,
真後悔沒有帶照相機來,
我想或許改天再來補拍一下照片。

旁邊傳來小朋友和修女對話的聲音,
原來這裏同時是托兒所。

所謂的後現代在這裏呈現了某種奇異的和諧感,
有彩色玻璃的教堂佈滿了爬藤,
說著國語的小孩,在寧靜嚴謹的日式格局內上課,
頂頭還有聖母馬利亞看顧著,
哈利路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