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11, 2005

新式阿美族集會所


放下手邊無根的李維史陀,我得先介紹個有趣的事情。看看上邊的圖,覺不覺得熟悉??

星期一接到小米的mail,是太巴塱集會所落成典禮的邀請卡。不過是集會所落成,其實也沒什麼吧,集會所不就是那個樣子嗎??有趣的是,哈哈,高第無所不在。

就算沒去過西班牙的巴塞隆納,只要去過台中有名的餐廳「五角船板」,大概,約莫,也能揣摩高第有機、頑皮的曲線。現在,又多了一個衍生品,而且,還是阿美族的集會所。

沒隔幾個小時,我就和同學飆到集會所。或許你會猜測,基於保存原住民傳統藝術的觀念,我們應該批鬥一下這個作品,事實上,我覺得還蠻可愛的。為了了解當地人的看法,我們找了個香雞排老闆娘,買了些零食,也探探「口風」。美麗的老闆娘帶著鄙夷的口氣說,她也搞不清楚這建築是怎麼一回事,原本好好的(就是一般鄉公所的樣子),現在蓋得亂七八糟的,好像是外面的廠商包下來做的,很奇怪。又問了一下她說是哪些人蓋的,有沒有當地人,她說,有啊,不過不太好找,而且她沒空,沒辦法帶我們去,不過,如果需要腳踏車的話,她倒是能借我們一台^-^。



帶著阿亮香雞排,來到了長老教會的教堂,因為同學做的是西洋美術圖像在台灣部落教堂的演變的主題(這樣寫好怪,小婷別打我),我們到任何一個教會都要拜訪一下。牧師很親切的招呼我們,又重覆了一次香雞排老闆娘的觀點,「這個集會所蓋得很怪」,而且,現在都變成小朋友的遊樂場啦!(聽起來不賴,不是嗎)。

牧師還引導我們到教堂裏走走,看到了個頗妙的聖餐桌,桌前的圖像是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的木雕版,我順口問了一下牧師,部落裏有沒有藝術創作者,他說,是有些人在做些陶藝,不過外頭的木雕什麼的,都是外面的人做的,不能代表他們部落,阿美族根本沒有雕刻的傳統。而這個聖餐桌,是從台中訂製過來,是個漢人做的。



我不太覺得生活空間的藝術創作非得要同部落的人才能做,阿美族人也未必沒有雕刻的天分,同一個聚落有不同藝術家帶來的文化刺激,不是挺好嗎??或許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晚上的月色伴著教堂,真美,可惜沒角架拍不清楚,不過也貼來感受感受氛圍好了。

※關於高第,可以參考網路上的資料http://perso.magic.fr/cjupin/Barcelone-Gaudi/Gaudi/ParK%20Guell/Park%20Guell.htm

10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你想找人聊聊這個集會所嗎?
我幫你找找問問
呵呵:)

Nochi 提到...

真是個可愛的建築物說~~改天時間充裕些,該再去太巴塱~~

Nochi 提到...

今天聽說了這個建築原有的目的本就在讓孩子親近~~很期望它能達到效果。

一個建築,拋開沉重的傳統負擔,輕輕鬆鬆的成為孩子的「聚會所」,相較硬梆梆的水泥聚會所,不是更有功能性嗎??

建築是要能產生回憶的,如果他只是捉著過去不放,如何產生新的意義呢??

匿名 提到...

恩恩

有關聚會所的故事 我自己聽了幾個不同的詮釋和評論
倒是引著自己去思索的是 
什麼叫做傳統?什麼叫做展現的形式?

最進一直思索這個部分
竹筏的東西 也有這個部分的思考

很久沒見到你了
希望你一切平安
每回經過水連 總是想起你提到的可愛神父
也許 找一個時間 過去晃晃
嘿嘿

Nochi 提到...

昨天又聽到一些關於這個麥當勞的負面意見。

我想,可以把這個建築分成兩個層面來看,第一個,是當作社造的工具,第二個,純粹做個柔軟易於親近的空間。

當然,如果它是個社造的工具,是失敗的,(但如果是長遠的影響則難說),據說這個建築物是老人家極力反對的,但在「多數決」的方法下,年輕人贏得短暫的勝利,但也造成分裂。

但單就一個建築物來看,我覺得去構築這個建築的人是用心的也是大膽的,這個集會所並不如其他部落的集會所,潦草而制式,它有一種用心在裏面,從小小的燈飾、樓梯、圍牆的建制都看得出來,我想,這也是社區年輕人表達關心的一種方式吧!可以看出他們想打破傳統、開創新局的企圖,但這也矛盾的造成社區對他們的不諒解。

匿名 提到...

你好:

對於這個集會所的議題,其實我還滿有意見的,也頗為在意。 ^___^

畢業設計的題目基地選在太巴塱這個地方,直接觸碰到這座建築物。

很慶幸這是個無解的題目......

暑假以及10月去的時候 曾經訪問當地的耆老、居民、小孩子

兩種立場的辯論
而我 "似乎" 得選擇其一?

就從整個聚落的紋理來看,其實這樣的一個東西的地位--集會所在阿美族裡是部落的中心,在空間層級上代表一種向心集中的概念。即使設計者的concept考慮到時代性的轉化以及隱喻,但現況變成一種建築形式的操弄,也失去了集會所原來之於部落的意義。

這種轉變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部落文化流失。

10月中去的時候,大頭目說想要召開村民大會來討論這座 "兒童樂園" 的存廢,只是不知道結果如何?

近期內,我會再去一趟就是...


p.s. 我是在搜尋相關資料的時候看到這個網誌的,很難得看到這樣的議題被討論,所以進來打聲招呼。 ^^

這是我的網誌:
http://www.wretch.cc/user/kaiyuan

Nochi 提到...

喔??看了一下你的網誌,是成大建築的學生,怎麼會想來花蓮做題目??

我也覺得這個建築物有許多可以討論的面向,很有趣,研究者其實不必做立場的表態。

我個人認為問題不在於建築形式的操弄,而是溝通的問題。如果觀察花蓮其他部落的集會所,其實都很簡陋,不大用心,而這個集會所,其實是當地年輕人有參與的,比較起來就紮實像樣。當中的衝突除了形式之外,最大的問題在於決議的當場是用投票制,西方文化的暴力多數壓倒了重長幼倫理的阿美耆老,這應該是部落裏老人家很在意的部份。而能引起這麼大的反彈,也顯示了這個地區還頗有一些活力,傳統文化也被相當的重視。

這算是我個人目前的一個看法,其實應該去拜訪一下創作者、施工人員,應該會有些不同觀點。有空來花蓮的話,可以來東華坐坐。

匿名 提到...

恩恩~最早找到這個地方是因為被"綠野香坡"吸引,然後才知道這個地方。 ^^
中學時期曾經有一次的暑假,回祖母家時,全家人行經太巴塱這個地方,就此結下不解之緣。

當然,對於原住民的文化也是頗感興趣的。但絕非商業化的操弄!

做這個題目,在畢業設計中必須表達自己的一些看法。無論是贊成或是反對,總也要自圓其說。

基本上嘛...我是站在一個比較保守的角度看待這件事。要探討的議題是關於部落美學以及部落認同的部分。我不願見到這個地方變成一個遊憩場所或是政治介入角逐下的犧牲品。

思考了很久,我認為關鍵在於生活的經營。
在部落就業機會有限的條件下,年輕一代根本無法在部落生存。(現況的居民主要為務農,年齡結構屬老年化)

同時,必須要面對外來資訊的介入─比方說網咖、或是再過不久可能就要被連鎖便利商店取代的雜貨店......

在設計的過程,其實我也一直在面對者兩者的衝突與抉擇。

目前自己操作上是從部落舊的脈絡紋理著手
、阿美族對於空間的概念(向心集中)。當然也包括一些感性的東西─傳統的神話故事。


最終的 "形式" 呈現上,會對現有的這座集會所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及改變,同時整合部落既有的幾個點(比方說:發祥地、俊娜池、部落教室...),作一個整體的呼應。

匿名 提到...

要聊這個聚會所阿~呵呵
我是這個案子的設計師
簡單說..
美就是我們追尋的目標
台灣的建築太醜..太功利

匿名 提到...

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建築…
但如果在原本的集會空間(它原本即是一般常見的社區活動中心改建)
那是否又有所謂"部落的中心,在空間層級上代表一種向心集中的概念。"
因為本來的它在現在與過去的時間軸中,即是不同的角色亦是相同的角色。
這是設計者的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jujy777
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