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工作後,
一直思考著離開花蓮的事。
原因很多,
不安、逃避、學習…
自己也說不清楚。
其實都已經斬釘截鐵的和朋友說要上北部學些東西。
前天的訪問,
卻讓我猶豫了起來。
因為O'rip的採訪工作,
我和亞平拜訪「自己家」民宿的書琴,
她正在花蓮溪出海口經營了一個空間,
那裏從窗戶看得到海,抬起頭看得到天空,
桌椅、地板、燈飾、空間…
都是書琴和他的男朋友細心創造出來的。
生活和創作緊密的結合,
我又呼吸到那種自由而新鮮的空氣,
那一開始感動我的。
如果我離開了,
是否會遺忘了一切呢?
所有的所有又可能重新來過?
4 則留言:
「生活與創作的結合」
聽起來真是動人啊
只是不管到哪裡
恐怕也都是在生活
或許你擔憂的
會不會是進入到某個國度後
就喪失了創作的自由呢?
然而
如果是這樣的話
我們可不可以再問
「創作」
對我們每個人而言
究竟是什麼呢?
一個決定裏頭總是有很多複雜的因素,
說不清楚。
關於「生活」這件事,
對我來說,最難。
之前能夠逍遙自在的過自己的生活,
是因為有些積蓄,
而實驗了固定的辦公室生活,
實在不適合我。
因此,我也在思考未來要過的日子,
兼顧生存與生活。
很好玩,
每個人都在生活啊,
但是就是有些生活「不大一樣」
對我來說,目前生活有兩件重要的事,
的確也和創作有關:
一是在工作中找一種存在感,
當過老師、辦過活動、
寫過企劃、做了些出版、繪畫,
最能讓我覺得自己的心在跳的,
還是繪畫和出版。
這也是我心目中的創作,
(這也是較狹義的創作)
尤其出版時,書籍的紮實感,
很迷人。
二是學習生活的技能,
我自認是一個生活白痴,
那一天才訪問書琴才聊到,
我們都被教育的只會用「頭腦」思考,
身體的技能卻被遺忘了。
我就是一個標準的乖學生,
錯過了很多重要的東西。
心目中的創作,
一直停留在大眾媒體所述的「純藝術」裏,
那種創作停止後就和生活、週遭絕緣的創作。
或許正好到花蓮才思考到自己思想的侷限,
看到人們在生活中,
與自己的週遭環境互動這種創作模式,
因此很吸引我。
那天我問書琴,
為什麼能把環境佈置得如此有創意?
她回答,因為「窮」和「緩慢」。
窮的要件我是有啦(哈),
而如何活得細緻而有創意,
大概是我這個莽女子要摸索的。
哈哈!
太好了
我也具備「窮」這樣的條件說
呵呵~
不過說到「創作」
我覺得妳很棒的是
不只是「文字」
還擁有使用「圖像」的能力
另外
妳把「創作」跟「存在感」連結
這也很有意思耶
我在想
有沒有一種事業
或者說
現在的許多服務業
所提供的
也是協助大家透過「創作」
來獲取「存在感」
我不知道一些手工藝操作算不算mychichi描述的具存在感的創作。我因為沒有把產業和我自己的創作理想放在一起想過,所以在我的腦袋裏搜尋不到資料庫。
不過,倒真的會想是不是可能在花蓮創造一些比較優質的「小」產業,這個部份要再多思考。
另外,我自己的缺撼部份,我想或許也是很多人缺撼的,我在北國風情網站上剛好看到這篇文章,[人人動手做工藝」http://tw.myblog.yahoo.com/yolanda-chen/article?mid=8081&prev=-1&next=8026,就描述到美國教育體糸較缺工藝這一塊。
台灣的教育體制又仿自美國,精神大致相當,再加上考試制度,更是不重視美術工藝課程。
這樣較不平衡的教育體制,也影響了人的全面的發展。我自己則希望可以多少靠自己後天教育自己,看能不能讓腦袋別只用一點點,呵。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