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走了一趟豐濱海岸,想了解當地的消波塊使用狀況。貓公部落的朋友帶著我們走海岸,一邊說著海岸的故事,也一邊說著自己的故事。
我們從台十一線著名的「人定勝天」紀念碑開始,這下頭就有許多的消波塊,我以前來過,部落的人會來這裏潛水、採海貝。往南兩百公尺的63K左右有兩個涼亭,底下不太見得到消波塊,但其實是因為原先放的消波塊被砂石掩蓋著了。
朋友A從小在部落長大,很自然得就有游泳的能力,他說每年海帶走一兩個小孩,所以剩下的部落孩子,適者生存,對水性都非常了解。他還說,這一塊地方是水性很穩定的地方,適合浮潛,附近又有珊瑚礁,但是北方來的砂石不斷的漂來掩蓋了珊瑚,石頭上也都是黏土,海草不易附著,甲殼類也沒辦法生存。不過,這邊的生物資源算是很豐富的,台東長濱的人還會來這裡採集食物,不過,可能一方面也是台東的海洋有保育措施(不確定?),所以當地的居民就北上來採集。
而這些北方的砂石黏土來源,很可能是馬路拓寬造成水土流失,加上中華紙漿廠在豐濱山上種植根部很淺的「銀合歡」,因此加劇問題,造成山上的土石沖刷到海底,造成生態的影響。

附近養蝦場的廢水排入海中,也很可能是珊瑚白化的原因。聽說以前的河海,眼睛睜開看都沒有問,現在水不斷混濁,而且游完之後隔天眼睛會有眼屎,他笑著說。
我們還聊到,如果一般人能登漁民船,將漁船轉換成觀光用途,說不定漁業生態資源能有個喘息的機會,再加上復育當地的「海瓜子」、「軟絲仔」等生物,或許還極有發展浮潛的潛力。我明示暗示著朋友B,一起來試試看復育工作,他不答話。
雨不停地下著,其實不適合拍照。但是,還是得留下資料。有些後悔,其實該帶個GPS定位之類的,想個科學一點的方式,紀錄這些問題。

轉往南去,拜訪了站立著之屋的主人家拉黑子,又和他提及了消波塊的事,他說,原本港口海祭場到墳墓這一段也是要做的,但是因為他們表達激烈抗議的立場,第九河川局那邊就緩了下來,反倒是新社和立德的消波塊,沒人表達意見,就這樣大量的丟下去。他還說,甚至之前秀姑巒溪出海口要做海堤,黑道、政府都來威脅。他想,就一條命,能怎麼樣?要換嗎?
環境保護的事,大約還是得環境組織與在地人事有所連結才做得起來,我當時想。
其實即使部落裏有這樣激進的聲音,仍然沒有辦法避過外來的影響,港口部落轉到大港口一帶,即開始興建起與部落格格不入的民宿,說是民宿,根本是旅館,突兀的很,與法令也有抵觸。
但回到部落生計的問題,港口的朋友Lafay還是提醒我,沿岸都有好一些人,他們的土地就這樣被海侵蝕著,幾十年間,一甲地就流失了,那怎麼辦?消波塊丟是不丟?
據中山大學許榮中老師的說法,並不是沒有其他的養灘方法,但是費用極高。消波塊是相對價格較低廉的海岸防護工程。(不過,這樣我們失去的或許更多?)

回程在石梯坪風景區入口,看見五六艘鏢魚船進港,天氣不好,但這樣蜂湧回程景況倒加深了一種美感,我們下到了漁港去看漁貨,賞鯨船海鯨號鏢到了一條旗魚,各家船隻似乎也都有兩三隻旗魚的收穫,朋友A說,這魚啊,明天就到日本去了。別以為這樣的魚大,以前的旗魚啊,比這些旗魚都大上兩倍多(我們看到的旗魚約兩公尺)。我這個人是城市佬,看到什麼漁獲都有一種驚喜感,總還是會哇哇哇大叫。

除此之外,今天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豐濱的美而美早餐店。朋友B在那裏請了我一杯豆漿,我自己車上則還有從市區帶來的豆漿加紅茶,喝到最後,美而美的豆漿變酸凝固了,我從市區帶的豆漿完「好」如初。心裡想,我每天早上喝的市區豆漿,不知道是加了什麼鬼東西才讓他可以保持這麼久…唉…
※相關位置請看
檢視較大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