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或許和影片沒有很大關聯的彰化芳苑海岸。剛好去參加彰化環盟「為白海豚而跑」的路跑比賽所拍的照片,從海堤這個方向拍過去,是本來國光石化要設廠的地方。台灣人似乎總想要再「更多」,還好偶爾有剎車,這樣白海豚就不用轉彎。)
這是一部偽裝得很輕鬆的片子。
第一次看到「沉ㄕㄣˇ沒ㄇㄟˊ之島」的預告片,是在龍男導演的「誰在那邊唱」放映會之後,當時覺得片子裏的海好透明,好藍,導演去了個好地方啊,這應該是部輕鬆幽默的片子。
但看了之後才知道沈重。雖然說這個國家真美,「吐瓦魯」,台灣儘存的六個邦交國之一,最大的島嶼有26平方公里,居民有一萬一千多人,據說是地球化後首先會被海水淹沒的國家。因為它離海平面只有二公尺。
「吐瓦魯由9個環狀珊瑚島組成,位於西南太平洋,南緯5至10度,西經176至179度之間,南北縱深約560公里。9島中一島幾無人煙,無山丘河流,最高處不超出海平面四公尺,海岸常遭海水侵蝕,土地有減無增,因此吐瓦魯政府頗注意維護海岸線,全球變暖效應及海平面升高問題。
2001年,吐瓦魯政府宣佈面對著海平面上升,吐瓦魯的居民將會撤出該群島。紐西蘭同意接受每年配額的撤離者,但是澳大利亞則拒絕了吐瓦魯政府的請求。」
吐瓦魯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土地貧瘠不適農耕,幾無儲水區。」
維基百科上這樣說。
真是可憐的國家啊。但即使如此,他們在台灣歷經八八風災後,仍捐了國家GDP的百分之一給台灣,約二十萬美金。不過,身為一個友邦國家的居民,我是第一次透過這部片子認識這個邦交國。
導演說他是在拍攝八八風災的紀錄片時遇到一些瓶頸,所以想到另外一個面臨天災的國家,看看別人如何面對環境的災難。「椰子樹」、「南島民族」、「基督教」、「藍天」、「白沙」與「垃圾」是映入眼簾的吐瓦魯印象。對,沒錯,「垃圾」,看著島上的「垃圾」,我想導演說不定也覺得島上的居民撐不上氣候難民,反是環境問題的共犯(我們都脫離不了關係)。
事實上,這個國家的人民並不相信災難會降臨在他們的身上,大部份人相信聖經裏所描述的,上帝承諾過「諾亞」,不再帶給人類洪水。因此懷著南島語族樂天的情懷,我們看到影片裏的人大多開朗明亮,樂舞笙歌。
吐瓦魯和台灣同樣面臨「海岸侵蝕」的問題。
而彩色的吐瓦魯人放棄建造堤防,他們說,「建了也是會倒。」
但台灣除了蓋堤防,黑白色的台南阿伯比畫著海岸說,「台灣(解決海岸問題的方法)是直接丟錢到海裏去,八年丟八億,應該有十二萬顆(消波塊),所以我們稱這裡為”黃金海岸”」。用錢填大海,呈現了台灣人解決環境問題的「大氣」,和對海洋的恐懼,而我也發現了阿伯和導演所共有的幽默感。
同時符合「沉ㄕㄣˇ沒ㄇㄟˊ之島」資格的島嶼,這樣的ㄕㄣˇㄇㄟˊ狀況在吐瓦魯是每年一次,但在台灣則是每個月一次。
因為養殖魚塭與農業抽水灌溉的問題,台灣西南部早已經有好些地方長年淹水。但這並不只是農漁業的問題,工業帶來的廢水,也造成農漁民不敢使用灌溉水道遭污染的水源,加速了地下水的抽取速度,也加速地層下陷的速度。
因為養殖魚塭與農業抽水灌溉的問題,台灣西南部早已經有好些地方長年淹水。但這並不只是農漁業的問題,工業帶來的廢水,也造成農漁民不敢使用灌溉水道遭污染的水源,加速了地下水的抽取速度,也加速地層下陷的速度。
這環環相扣的問題,在一次次的天災後,更加突顯,但卻鮮少在主流媒體上被報導討論。我在腦袋裏的印象,一直是學校裏教的,農漁業抽地下水是造成西南部地層下陷的主要原因……
甩開一些刻板的印象,導演片子裏那些必須要施工做擋水牆的房屋,真的是新鮮陌生的影象,那真的是「台灣」嗎?我想。那個熟練地拿著吹風機,幫客人吹頭髮的白髮阿姨說,「給我四萬塊,我也不要淹水的補助費,哪裏有力氣整理?」,對,她的確是用帶著迷人腔調的台語說的。
真的是台灣啊。無奈。
PS.懷著對這部片子的印象,我後來,在一本書上抄到的字句,想送給台灣人。
---德蕾莎修女:「我們擁有愈多,我們所能給的就愈少。貧窮是絕佳的贈禮,因為它給我們自由。」